三國諸葛亮征南中,濟火為牂柯帥,相助刊山通道,擒孟獲有功,封羅甸國王,世有其地。明郭子章《黔記》曰:“唐阿佩,宋普貴,元阿畫皆以歷代開國時,納土襲爵,居水西,號大鬼主。靄翠仕元四川行省左丞兼順元宣慰使,皇明洪初歸附,五年授懷遠將軍,世襲宣慰使?!眳^(qū)境秦初置夜郎、漢陽二縣。秦亡縣廢,漢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置犍為郡,屬其轄。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漢武帝開西南夷置牂柯郡,東霎時境為牂柯平夷縣,西境為犍為屬國漢陽縣地。三國蜀置南昌縣,為 降都慰治,屬朱提郡。西晉元康元年(公元280年)改南昌置南秦。
永嘉五年(公元311年分)牂柯置平夷郡,治平夷縣, 縣入隸。建興四年(公元316年)平夷沒于成漢,咸和八年(公元333年)朱提相繼歸屬。成漢滅,復入晉。晉該更平夷郡、縣為平蠻。南朝梁太清中(公元547—549年)為 氏所據。
唐龍朔三年(公元663年)矩州剌史謝法成招慰比樓部(盧鹿部分支)七千戶,總章三年(公元670年)置祿州和湯望州。萬歲通天二年(公元697年)昆明部內附,置寶州、龔州羲(義)州、犍州、郝州、暉州。宋慶歷(1041—1048年)初增置姚州。均為羈縻州。宋末,諸州皆廢,東部為羅氏鬼國地,西境為烏撒部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烏撒路,十五年置烏撒軍民總管府(今威寧、赫章),十六年置羅氏鬼國安撫司,十七年改羅氏鬼國安撫司為順元路宣撫司,十九年置順元路宣慰司。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(今大方)。二十一年改烏軍民總管府為軍民宣撫司,二十四年升烏撒宣撫司為烏撒烏蒙宣慰司,隸云南行省,轄烏撒、阿頭、易溪、易良、烏蒙、閟畔6部。今區(qū)境威寧、赫章等地為烏撒部。
二十九年并順元、亦奚不薛、八番羅甸三宣慰司為八番順元宣慰司兼都元帥府,領順元路軍民宣撫司,管番民總管及金竹、定遠二府,9安撫司。大德七年(1303年)罷亦奚不薛宣慰司及諸路土官,徙順元宣撫司于亦奚不薛。至治、泰定間(1321—1328年)降順元路軍民宣撫司為安撫司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貴州宣慰使鄭彥文及土官靄翠叔禹黨、宣慰宋蒙古歹等內附,置貴州宣慰司。靄翠自領水西,分中水、下水、底水三路土官,十二宗親(后為十二則溪)四十八土木管其地。十五年置烏撒衛(wèi)(今威寧)、水西衛(wèi)。三月置烏撒土府。十七年(1384年)置畢節(jié)衛(wèi),置七星關守御千戶所隸烏撒衛(wèi)。二十一年置赤水衛(wèi)、層臺衛(wèi)。二十二年置永寧宣撫司。二十三年置普市千戶所,分水西地置威清衛(wèi)。二十七年廢層臺衛(wèi)置赤水前千戶所,隸赤水衛(wèi)。永樂十一年(1413年)改貴州宣慰司隸貴州布政使司。十二年改烏撒衛(wèi)隸貴州都司。
隆慶六年(1572年)置烏撒軍民府,崇禎八年(1635年)筑大方、水西、比那3城,置12州,旋廢。仍置水西宣慰司。清康熙三年(1664年)平水西安坤,四年于比那城置平遠府,領朧胯、的都、朵你、要架4則溪地;于大方城置大定府,領法戈(化齊)、火著、木胯、架勒4則溪地;于水西城置黔西府,領以著、則窩、雄所3則溪地,隸貴寧道(后改貴西道)。裁烏撒衛(wèi)置威寧府,治衛(wèi)城,設威寧鎮(zhèn)總兵,隸貴州。二十二年改黔西、平遠2府為州,隸大定府。二十六年降大定府為大定州;裁畢節(jié)衛(wèi)置畢節(jié)縣,省赤水衛(wèi)入畢節(jié)縣;并永寧衛(wèi)、普市千戶所置永寧縣。黔西、大定、平遠3州及畢節(jié)、永寧二縣俱隸威寧府。
雍正五年(1727年)劃永寧縣歸四川。七年升大定州為府,降威寧府為威寧州。黔西、平遠、威寧3州及畢節(jié)縣隸大定府;劃威寧州后所歸云南宣威,以可渡河橋為云貴省界。十一年置水城寧,駐大定府通判。